2日,陳竺、華建敏、李金華等中國高級官員在北京協和醫院登記捐獻器官意願,以實際行動表達對器官捐獻事業的支持。(4月2日中新網)
  馬上又到清明節,關於生和死的話題,其實最能表現一個人對這個人生命題看得多透徹的恐怕就是這器官捐獻的意願程度了。當然,這話可能說的有點絕對,但是從一眾高官帶頭在北京協和醫院登記捐獻器官意願,我們還是可以看到,我國的器官捐獻事業正在各方力量的推動下迅速發展起來。
  其實從政府層面來看,相關的規定和鼓勵早已有之,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黨員幹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的意見》,《意見》中就鼓勵黨員、幹部去世後捐獻器官或遺體,這次幾位高級別官員帶頭登記捐獻意願,也是對此《意見》的一個呼應。
  器官捐贈雖然在現代社會並不是一個什麼禁忌話題,但是要是真正進入操作層面,還是看得多,真正做的少,這裡面的原因很複雜,最根本的一個原因其實還是傳統觀念的原因。中國人歷來就講究人死了要“入土為安”,死也要留“全屍”,這樣到了“陰間”才能不被折磨和受罪,雖然現代社會大家的文化水平以及思想觀念都不至於有這麼迷信封建的想法了,但是傳統觀念的力量是強大的,人們出於一種“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的心理,寧願相信有輪迴來世,也不願意接受捐獻器官的做法。
  另外,由於器官捐獻在我國起步較晚,所以在相關的制度完善以及對捐贈人的權益保護以及適度的福利補償等方面都還沒有具體的成文規定,因此到目前為止,我國的器官捐獻工作還停留在地方試點的基礎上,還需要很多需要改進的制度安排以及經驗積累。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在2011年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有望在當年內實現申領駕照時進行器官捐獻意願登記,如果能夠實現,居民在申領駕照時將對萬一遇到車禍等意外情況死亡後,是否願意捐獻自己的器官以及捐獻何種器官作出選擇。但時至今日,這項工作還是沒有開展,而這被認為是擴大器官捐贈宣傳的一項重要舉措。
  根據統計,中國每年約有30萬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有1萬例,供需比約為1:30,而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為1:3,從數據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面臨嚴重的器官短缺問題,因此一方面有關部門要擴大器官捐贈的宣傳,爭取更多人群的認同,另一方面也要加強管理,成立以一個省為單位的常設辦公機構,目前,中國已經成立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專門負責器官捐獻工作。另外,器官捐獻與移植相關的法律、法規也逐步完善,財政資金支持力度不斷加大,這都將有利於中國的器官捐獻事業的發展。
  另外,根據我國的國情,對捐獻者進行適度的救助形式的補償也應該納入到相關政策中,比如減免器官捐獻者的住院費用,對捐贈者家人的醫療、教育、納稅等進行適度減免等,都是吸引更多人群加入到捐贈隊伍的好方法。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雖然我們是如此愛惜我們的身體,但是在百年身後,如何處理自己的軀體,卻是一個選擇題,無論選擇捐贈還是不捐贈,都是個人自由,但從“廟堂”到民間的反饋來看,越來越多的人還是願意讓自己的身體重新有第二次生命,這是一個讓人欣慰的現象。(何禾)  (原標題:官員登記捐獻器官意願將助推器官捐獻事業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y99yyjaz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